人民建議·獻策|推動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市場化轉型 助力產城深度融合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廣泛深入地察民情、聽民聲、匯民智,凝聚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合力,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習近平總書記就研究吸收網民對“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意見建議作出重要指示強調。
為更好匯聚民意民智,人民網“人民建議”開展了“獻策高質量發展”主題征文活動,邀請專家學者和各領域資深業內人士,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不斷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言獻策。
即日起,人民網“人民建議”開設“人民建議·獻策”專欄,刊載優秀征文。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大多承擔著區域重大戰略實施、重要產業發展、重點項目建設的主力軍作用,長期深度參與基礎設施的投融資、建設和運營管理,具有較強的資金運作能力和運營實力。目前中央和省級層面都重組整合了一批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一些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也率先向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轉型,并積累了寶貴經驗。為積極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擴大有效投資,穩定優化產業鏈供應鏈,加力發展實體經濟,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應瞄準“區域資源綜合服務運營商”定位,加快市場化轉型,助力產城深度融合。
把握機遇加快轉型發展。為推動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轉型,相關部門出臺了包括發行政府債券、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劃清償債責任、依法注入優質資產等在內的一系列保障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平臺公司融資化債壓力。此外,新型城鎮化、老舊小區改造、城市更新、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等政策利好為平臺公司市場化轉型提供了寶貴機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要把握好機遇加快轉型。
加快專業化重組整合。推動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市場化轉型和債務風險化解,關鍵是“脫虛向實”,做實“經濟實體”,做強“實體經濟”,實現資本的合理布局、規范運作、保值增值。要把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作為市場化轉型的關鍵環節和重要抓手,聚焦主責主業,合理配置政府和市場資源,通過資產重組、股權合作、無償劃轉等方式,深化跨公司、跨層級、跨區域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有效盤活存量資源資產,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和開放合作能級。
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按照國資國企改革要求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處理好“放活”與“管好”、“高效”與“規范”的關系,讓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獨立市場主體。國資監管部門要按照“管資本為主”的原則制定監管權責清單并嚴格兌現,確保政府與企業界限清晰、權責明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轉型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強化“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發展、多元化經營”理念,建立高效的授權經營機制,完善市場化選人用人及以業績考核為導向的正向激勵,緊扣投融資兩端和產業供需兩側發力,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實現產業資本協同聯動,推動融資能力提升、區域產業提質、資本運作提效、項目建設提速。
實現市場化多元融資。市場化多元融資是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轉型的核心。通過做大體量能級,做優資產質量,提升可持續融資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以效益為中心,在確保債務綠色可控的基礎上按需理性融資,守住資金不斷鏈的“安全線”,不新增政府隱性債務的“底線”,不踩化債融資政策的“紅線”。用好企業債券、中期票據、項目收益債、資產證券化、融資租賃等融資工具,積極探索債轉股等新型權益融資工具,置換存量債務,補充權益資本。抓好項目規劃包裝和策劃營銷,從單一招商到產業招商、基金招商等多維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跟進政策,全力爭取城市更新貸、專項債等長周期、低成本資金,發起和設立政府引導型或項目融資型城建發展基金、相關產業投資基金,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建設。
打造“區域資源綜合服務運營商”。堅持“背靠政府、面向市場”,處理好“政府主導和市場化運作、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系。借力區域資源、平臺優勢,充分發揮區域重大項目融資建設主體作用,緊扣產業鏈供應鏈打造“區域資源綜合服務運營商”,實現產城深度融合,當好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與“穩定器”。一是深耕區域開發。圍繞主業上下游,把區域規劃、產業設計、資金統籌、土地征遷、項目建設和招商運營等工作串“點”成“線”,探索“融投建營”一體化等新模式推進區域開發。二是發力區域基建。牢記地方國資國企使命,積極進入智慧城市、產業升級、鄉村振興、國家安全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助力優化區域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發展模式,打造基礎設施建設的“政府主力軍”。三是提升項目效益。聚焦全生命周期管理,盯緊開工率、投資完成率、竣工投產率等關鍵指標,做好土地、資金、人員等要素保障,嚴格把好項目規劃、設計、品質、安全、成本、招商關,確保項目綜合效益。探索實行項目跟投制,充分調動經營管理團隊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四是強化資本運作。以資本運作手段加速資源整合,通過基金投資、技術交易或并購重組縮短孵化周期,通過開放經營、混合經營主動融入市場競爭,構建開放、可持續的盈利模式。
(作者為湖南軌道匯能發展有限公司黨群綜合部經理)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投稿郵箱:rmjy@people.cn)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